(题文)半个多世纪间,人民币沿着新中国的文明进程一路走来,不断衍变,她周围的人们对战争、
危机和变革所持的态度,决定了她的设计,塑造了她的基因;她浸染着中国人在历史创造中的悲愤、呐喊、激情、喜悦与苦闷,过往的五套人民币最终拼接起了一个我们共同走过的时代。材料主要体现了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②文化的传承受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③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出门在外,最难改的是乡音,最亲切的是方言。方言被称作我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方言却日渐式微,流失严重。一些人士和地方疾呼保护方言刻不容缓。这是因为方言()
①魅力独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②运用广泛,是文化传播交流的工具
③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④绚丽多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偏远农村多穷汉,讨个媳妇真困难,如今彩礼十几万,其他花费还不算,倾家荡产全抖完,拉下饥荒谁来还?”为此,多地政府出台彩礼“指导标准”,反对者认为民间风俗,无涉法律,而支持者则认为,政府应制定指导标准净化社会风气。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我们需提高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的能力
②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发展
③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④落后文化会侵蚀民族精神,必须依法取缔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2018年春节,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被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和来自贵州山里的孩子们在央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动情演绎。“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孩子们用纯净的歌声唱出了自己对青春、理想和生命价值的感悟。这首只有20个字、却写给绽放在天地之间的每一个平凡又尊贵的生命的小诗,感动了电视机前的亿万中国人。这启示我们文艺创作要
①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②深入社会生活参与志愿服务,让一切文艺创作源泉充分涌流
③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④和诗以歌,将古人之思与今人之想融为一体,增强文化认同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品味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④文学典籍浩如烟海,良莠难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信息时代,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传统的家书日渐式微。2017年春节,某市文明网开展了“一封见字如面的微家书”网络文明传播活动,邀请广大市民、网友一起写家书、聊家书、晒家书。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微家书”形式
①运用现代科技,突破了传统家书的形式
②是传统家书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在对传统家书的肯定中同时包含了否定
④颠覆了传统家书纸质书写的内容和形式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