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哲理,下列古语与其体现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不拘常例,不违常情——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③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为防止精准扶贫“穿新鞋走老路”,安徽省坚持因地制宜,靶向治疗,做到一户一本台账,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务求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扶贫资源精准配置,扶贫措施精准安排。下列对安徽省的做法认识正确的有
①承认矛盾普遍性,努力探寻指导脱贫的共性做法
②分析矛盾特殊性,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脱贫办法
③立足客观实际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解决贫困问题
④坚持联系的观点,以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精准扶贫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某镇大力推广“稻虾共生”产业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养殖过程中,小龙虾要脱壳10多次,壳和排泄物成为禾苗生长的天然有机肥料,代替了化肥;小龙虾还能除掉田里的害虫,避免了使用农药。“稻虾共生”产业模式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客观联系的制约,发展新型农业
②把握事物联系多样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绿色农业
③尊重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创造自在事物联系,推动农业发展
④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品读漫画《汤姆和杰瑞》(如图)。从漫画中有人看到汤姆(猫),有人看到杰瑞(老鼠)。人生有时也如这幅漫画,同样的生活,同样的经历,在有的人眼里,它充满灿烂的前景;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看不到希望所在。这是因为
A. 事物复杂多变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B.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C. 认识的差异性根源于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人们通常认为生命离不开阳光和空气。我国通过“蛟龙”号深潜精细调查,发现在某些海洋深处存在黑暗生态系统。这里虽然缺乏阳光,几乎无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却依然存在许多生物种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深海生态系统。这表明
①人们的日常观念与客观真理总存在较大的差异
②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合理利用自然规律
④科技进步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蝙蝠利用准确到令人震惊的声呐追踪猎物,其猎物飞蛾则利用长长的翅尾制造“声音错觉”,诱导蝙蝠扑击错误方位以逃避追击。这一科学发现或有助于解释为何一些飞蛾拥有艳丽的尾巴,并且可能为未来的无人机设计提供灵感。这表明
①揭示世界的奥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②生物与其天敌之间的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
③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提高了思维能力
④“聪明”的生物发挥意识能动性可以逃避天敌的追踪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