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缅因州关于反奴隶制的大讨论,激发了比彻·斯托夫人的创作动机,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小说在美国民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为美国废奴运动赢得200万同情者和支持者。材料体现了( )
①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作用影响
②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与创新
③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文学作品可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②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前所未有地重视老城保护与复兴、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其目的是:( )
①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④彰显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题文)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0世纪90年代,景德镇制瓷业陷入困境,人才流失量大、设计工艺滞后等。进入互联网时代,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文化产品电商不仅让当地陶瓷业获得新生,推动工艺陶瓷设计的发展,还让工业陶瓷产品广泛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告诉我们( )
①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因时而变的
②铸造中华文化应优先考虑经济效益
③传统文化因时而变才有生命力
④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A. 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 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许多科学家在回忆成长经历时,都会提起他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趣味物理学》《物理学的进化》等科普作品,正是这些科普作品激发了他们对于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材料表明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②优秀文化为人的成长提供精神食粮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