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差异,将思考隐于绚烂的影像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实现文化繁荣必须消除民族间文化差异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匾额,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 匾额的文字凝聚了中华人文的要义,承载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与中华文明的神、魂、道血肉相融,持久地散发着核心价值观中筋骨与温度的正能量。这启示我们
A. 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
B. 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要继续保持发扬
C. 要呵护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D.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
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前提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在谈到中美间文化差异时,一位美国媒体人丹·密茨说过,美国文化是“横”的,历史短,电影中喜欢谈未来;中国文化是“竖”的,历史悠久,电影中喜欢讲历史,如果“横”“竖”加在一起将会很有力。如果“横”“竖”加在一起,更有利于
①中美文化相互学习借鉴,丰富两国文化内涵
②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③消除中美文化差异,推动两国文化创新与发展
④增进中美人民相互理解,促进两国合作与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
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
④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这是央视2016猴年春晚歌曲《六尺巷》。这首歌来源于康熙年间宰辅张英对安徽桐城邻居“让出三尺”的故事。歌曲传唱后,人们纷纷前往实地领悟,体会其互敬礼让、和谐包容、进退有度的文化内涵。这告诉我们
①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文艺创作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且享用文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