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材料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靠几档综艺类节目就能完成的,需要打一场持久战。既要形成文化传承接力,又要适时抓住契机,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的状态”的哲理,简要说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打持久战”。
“中国梦”也是“美丽都市梦”。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但合肥好堵!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合肥上班族因交通拥堵造成经济成本为每月518元。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合肥市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地铁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完善“限牌”总量控制、“错峰限行”交通管理措施,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打造美丽合肥,畅通合肥。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合肥市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交通拥堵的。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看,其依据在于
A.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树、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见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情,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①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民法总则》的施行,将为当代中国的民事实践构筑日趋完善的法律框架,护佑着每个人的未来。《民法总则》制定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优质的治理资源。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同步性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③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武汉市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出打造长江主轴、长江新城的宏伟蓝图。按照产业规划,武汉将来要打造“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工业核心板块,为复兴大武汉奠定产业基础。在实现武汉市跨越发展的历史时期,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意义十分重大。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意识推动社会发展,是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
③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城市精神是变革自然和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