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兴盛。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我国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选取出来进行准确通俗的解读,对于推动传统文化普及传播很有必要。要服务当代、面向未来,精心组织编撰一批传统文化经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行大众化阐释,让其中的精华闪亮起来,帮助人们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材料二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要求政府弱化GDP考核机制,弱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盲目投资的冲动,着力解决收入、就业、社保、治安、环保等民生问题;要求政府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要求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建设法治政府。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否定观知识,分析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大众化阐释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寻觅社会的真谛”角度分析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十年前,“一块木板、两块砖头、三足栅栏围四边”曾是我固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臭气冲天,蝇蛆成群,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痛原体在这种环境下成为老百姓的“隐形威胁”。小小厕所连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民生牵挂。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厕所革命”和“推动旅游业大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厕所革命”成为疾病防控、健康素养培养与人居环境建设等中国社会治理“大处方”有力一环。近年来,我国“厕所革命”持续发力,受到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普遍欢迎。不但景区、城市在抓,农村也在抓;坚持问题导向,从厕所配备最为薄弱、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地方入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合理配置厕所的位置和布局。
材料二 我国疆域辽阔,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特点各异、差异明显。以分区推进的政策思路,在不同经济区域构造各具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极”,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当前“厕所革命”举措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说明分区推进政策思路是正确的选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材料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靠几档综艺类节目就能完成的,需要打一场持久战。既要形成文化传承接力,又要适时抓住契机,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的状态”的哲理,简要说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打持久战”。
“中国梦”也是“美丽都市梦”。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但合肥好堵!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合肥上班族因交通拥堵造成经济成本为每月518元。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合肥市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地铁等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鼓励公交出行;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完善“限牌”总量控制、“错峰限行”交通管理措施,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打造美丽合肥,畅通合肥。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合肥市是如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解决交通拥堵的。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看,其依据在于
A.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树、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见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情,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①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