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平均”的文化基因。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
(1)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什么文化形式?简述这种形式的作用。
(2)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文化。
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开始实施。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和公民财产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制定一部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实践的要求的基础性、综合性的民事法典势在必行。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经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典编纂的全过程,作为设计民事法典、倡导社会公德、弘扬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的精神引领,使民事法典成为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的内在戒律和外在约束。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法总则的编纂与实施过程的作用。
2017年3月12日,古老的罗马阿根廷剧院迎来中意文化碰撞的剧作一一京剧《浮士德》。不同于西洋歌剧,京剧《浮士德》短小精悍,剧情跌宕起伏,服装绚丽夺目,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得以淋漓展现。演出结束时掌声经久不息,演职团队两次返场谢幕,获得观众一致好评。这表明: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渐趋统一
④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强包容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思想,是一项伟大的古代“生态工程”,其成功之处是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建设学习的榜样。这告诉我们( )
①中国的科学技术居于世界的前列
②总的说来,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具有理论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④中华优秀的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依然具有深刻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种包容性,既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其它民族文化的理解。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是
①《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汇
②岭南文化同异质文化嫁接形成独特流派
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④“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掀起中国文化热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题文)苏绣发源于江南苏州吴县一带,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苏绣集苏州文化之大成,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没有秀美山水的孕育,也就不会成就今天的苏绣。这表明
①苏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
②苏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苏绣文化的独特性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苏绣文化发展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结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