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胼手胝足的劳动,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守护,创造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调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前行。

时代是精神的试金石。伟大的中国人民以创造、以奋斗、以团结、以梦想,收获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书写了彪炳史册的文明奇迹。放眼未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需要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我们尤需以创造让更多人间奇迹涌现,尤需以奋斗实现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尤需以团结凝聚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尤需以梦想催动迈向民族复兴的步伐。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相关知识,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需要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由于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是中华民族战胜灾害和困难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 (2)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中华民族精神能激励中国人民创造更多人间奇迹,推动民族复兴大业。 (3)意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中华民族能激发中国人民的斗志,给中国人民以强大的精神力量。 【解析】 本题以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意识的相关知识,阐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需要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的限定,此外,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故本题中可以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以及意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要正确处理好农村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不要把城市建设的模式搬到农村,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让它们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新农村建设要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地域特色、民族风格,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不要把新农村建成缩小版的城市社区。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好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问题,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稿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新的变化。我们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请运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对经济新常态加以分析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最早关注的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具体科学问题。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许多哲学家往往首先是自然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之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被恩格斯称赞为“最博学的人物”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还有柏拉图、毕达哥拉斯等。他们孜孜以求地探寻着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创建了一门门具体学科。

材料二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视野的不断开阔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认识的对象由起初简单的个别事物逐渐扩大到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后又涉及整个世界。在此基础上,人们形成的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与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而对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便形成了哲学。

结合材料,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查看答案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凯旋返回时迷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找到了返回的路。可见

①老马识途的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老马识途之“智”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充分发挥了人的意识能动作用

④正确认识老马识途之“智”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中国绘画讲究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追求“象外之象”的意境美。刘禹锡提出的“境生于象外”,是中国画关于意境论的一个重要论点。他认为,境离不开象,又不等于象,而是超越于画中物象之外的深层意蕴。根据材料,下列关于“境”与“象”的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境”是对“象”的本质的反映           

②“境”与“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境”是对“象”的能动反映           

④“境”是对“象”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