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100多个国家共开设了300多个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下列两个观点。

观点一 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性建设,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观点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材料二: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

(3)为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这部纪录片,请你撰写两句宣传标语

 

(1)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民族文化创新。 ②推动文化“走出去”,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在利用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的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贸易增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2)①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BBC2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 ②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该纪录片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充分立足当前的实际。 ③必须着眼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该节目以他特有的亲近性和趣味性满足了全世界人民的需求。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要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⑤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⑥发挥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本题以中华文化走出去为背景设置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考查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题目限定明确。对于文化生活这一问题教材以及老师授课都有所总结,考生可依据教材总结和材料有机结合作答。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立足社会实践,实现文化创新;其饮,要借助文化传插的途径和手段;再次,要利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最后还要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说明。 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试题,解答启示类试题一般贯彻三个步骤。第一,依据设问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设问中关键词或者设问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第二,抽取主干有效信息,依据设问知识的确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明确主干信息的知识指向。第三,依据主干信息与设问的界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针对材料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考生可从发挥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考生可从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考生可从须着眼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角度去分析说明。 第(3)问,为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这部纪录片,请你撰写两句宣传标语。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加,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大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部分游客素质偏低,乱扔垃圾、乱刻乱画,造成破坏。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当地由政府有关部门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遗产、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重视保护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发展素质教育,我国一些中小学结合实际开展“一校一品”活动:有的学校以本地区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美丽”德育活动,彰显美好品行文化;有的学校开展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身心自强的“四自”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的学校开展“我是创造之星”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创意作品……“一校一品”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说明开展一校一品活动的意义。

 

查看答案

徐悲鸿是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艺术大师。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徐悲鸿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艺术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对文化创新途径的正确理解是

批判传统,独领风骚

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2017年岁末,集结9家博物馆(院)代表性文物的《国家宝藏》电视节目,邀请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纪录片综艺”的呈现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借助电视节目创新,剪纸、纂刻、青瓷烧制等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找到了传承发展的新途径……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再发新芽。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融入现代生活是传统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传统文化再发新芽的关键在于促进传统文化呈现形式的创新

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下列可以支持“教育强则国家强”这一观点的有

①教育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②教育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③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