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要求,结合农村基层治理实际,民政部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工作重心将始终对准涉黑涉恶人员操纵村民委员会选举,争当村民委员会成员或者扶持代理人;插手村级公共事务,垄断农村资源、侵占集体资产,利用家族、宗族势力横行乡里、称霸一方、欺压残害村民等治理方面,严格依法整治,并抓好村级民主管理监督长效机制的完善工作,从源头上遏制涉黑涉恶问题滋生蔓延。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下列对村民委员会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国家在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作用重大
②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形式,不可或缺
③是农村黑恶势力的代理人,没有实权
④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不能忽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对于民政部门加强对农村基层依法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政部门和村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②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③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④创新了基层自治组织形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题文)为了便于与人民群众的直接交流,各级政府利用网络便捷、即时的优势,实现了人民群众和政府各个部门的网来网往,形成更强大的监督力量。这一做法()
A. 调整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B. 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C. 扩大了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
D. 实现了对国家权利的直接行使
一个多月前范冰冰“阴阳合同”被网上爆出以后,执法机关第一时间介入,详细调查案件事实,及时回应公众。我们看到,舆论的关注和追问在阳光照进事实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于欢案到“昆山反杀案”,再到范冰冰“阴阳合同案”,执法机关与社会舆论的良性互动,让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不断得到彰显和提升。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从崔永元揭露娱乐明星的“阴阳合同”到范冰冰偷漏税遭数亿元重罚,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在我国()
①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②真正做到了立法、守法、司法平等
③法律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
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经常冲突的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2.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与发展,在推动重大案件的审理中舆论关注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下列对舆论监督认识正确的是()
①舆论监督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
②“网络问政”提升了公民行使监督权的热情与能力
③扩大了公民的监督权利
④舆论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在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下列属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是()
A. 高三部分学生参加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B. 某中学生帮助村委会写宣传稿、出黑板报
C. 众多网民对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公交车票价调整方案提出建议
D. 中学生打电话到电视台,反映学校附近网吧违规经营问题
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意见》特别把进城务工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作为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之一。对此,10月8日,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千帆等30位专家学者联名向国务院、教育部及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教育部门递交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建议方案》(以下简称《建议方案》),提出高考不应该在社保年限等问题上设置高门槛。专家联名建议()
①是通过专家咨询制度行使监督权
②是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是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的表现
④表明其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不断增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为认真落实中央网信办关于“办好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工作部署,9月17日上午,山东省活动启动仪式在济南市南郊宾馆举行,活动紧紧围绕“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这一主题。网络安全周期间,各级各部门还将通过主题日、论坛、训练营、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网络安全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营造“网络安全在我身边,网络安全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形成“网络信息人人共享,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国家网络安全周”主题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正确的是()
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网络安全为人民
②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③维护网络安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④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才是维护网络安全的唯一举措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要营造“网络安全在我身边,网络安全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形成“网络信息人人共享,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要求我们()
①积极行使监督权,举报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
②增强公民意识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提高政治素养
③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④充分行使政治自由权利,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