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 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 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 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 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2018年3月14日,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他在世时回答公众提出的“您觉得我们死后,意识上哪里去了?”问题时说:“我觉得大脑就像计算机,意识就像是软件程序。你关了电脑,程序也就终止运行了。”从意识的角度看,霍金的回答反映了
①一切物质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人的大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④意识的存在需要依赖于物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的哲理是
A. 人各有所长,不能求全责备
B.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 意识具有能动性
D. 规律具有普遍性,违背规律必然遭到惩罚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了路。管仲说:“老马这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B. 人和马都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D. 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 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 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如果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而不为之动容,就会被视为不忠;一个如果读了李密的《陈情表》而不为之动情,就会被视为不孝。现在,我们应该加一句,一个人如果读了中国近代史而无动于衷,就不是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材料说明
A.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B. 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一样的
D.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