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是2018年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清明节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竞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如今,更是我国的法定传统节日。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都是落后文化的表现
④民族节日对我国人民的思想影响最深远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18平昌冬奥会除了有赛场上的竞争外,还有体育媒体的比拼。虽然电视媒体仍占据首选位置,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风头正劲,PC、手机、PAD、IPTV等各类终端以其及时性、便捷性争夺受众的眼球,成为主流。据此可知
①大众传媒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局限促进文化的传播
④新媒体渐成主流,意味着电视传统媒体即将退出历史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人把它看作是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强调晚辈对长辈的绝对顺从;现代我们提倡“孝”,则强调晚辈在平等基础上对长辈的孝敬、关爱和陪伴。这体现了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要因时而变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孔子、墨子、老子、庄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编纂、修订《诗》、《书》、《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开创诸子学派。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争鸣,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地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这表明
A. 教育在文化发展中发挥着特有的能动作用
B. 思想文化的交锋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C. 文化发展要经历由对立到逐渐统一的过程
D. 中华历史文化的发展根源于文化的争鸣
感恩节虽然是个“西洋节”,但其中蕴含的感恩精神呼应了中国传统的“知恩图报”精神。这一事例表明
A. 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
B.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正逐步消失、走向融合
C.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感情的表达是相同的
D. 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等活动分享丰收的喜悦。从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
②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
③强化文化的同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