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认为蜾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人们以“螟蛉”比喻义子。后来人们发现,蜾把螟蛉衔回窝中,用自己尾上的毒针把螟蛉刺个半死,然后在其身上产卵。原来螟蛉并非义子,而是被用作蜾后代的食物。人们对蜾的认识表明
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55年来,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人毅然上坝到三代人传承不息,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今年12月5日,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境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尊重自然规律是“荒原变林海”的基础和前提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出绿水青山
③从一松到百万林海的质变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
④获得“地球卫士奖”实现了建设者的真正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文化,从本质上来看是华夏先人观天文,察地理,比人事,远取诸物,近探诸身的智慧。材料表明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4门课程标准,其中语文新课标中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先秦到清末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古诗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增加至72篇(首)。语文新课标增加古诗文的内容
①旨在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②有利于发挥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③是培养中学生健全人格的根本举措
④有助于中学生坚定文化自觉和自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APEC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重要目标:“工匠精神”热度不减,利好举措相继出台。这些“网络热词”能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语,在于它们
①反映社会呼声,满足了人们诉求
②继承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觉
③顺应时代变迁,推动了社会进步
④体现文化创新,引领了社会思潮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题文)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是体现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现代人居理念的独特示范。反映出中外多元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广泛交流,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真实且完整地记录了其曲折的发展进程和生动的风格变化,真切地反映了激烈变革时代的历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鼓浪屿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②鼓浪屿对于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③鼓浪屿例证了我国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④参观鼓浪屿的历史遗迹可以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