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2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由此可见
①文化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23)近年来,基于信任的移动互联社交方式迅速崛起,人们很容易因传播者的亲友身份而轻信其转发的内容,以致于有些似是而非的“科学流言”广泛传播。材料启示我们,必须
A.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B.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C. 加强科学文化修养 D.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A. 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 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由此可见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③大众传媒可以增强文化的影响力 ④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民族的吼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它以8首抗战歌曲的创作历程为线索,展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抗战记忆。材料表明
A.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 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D. 文化创新促进传统文化的繁荣
(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19)有调查显示,许多来华的外国人都喜欢上了中国。当被问及原因时,他们表示,不仅在于中国的“生活便利”和“人民友好”,还在于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归属感”。有两位外国歌手还根据自己行走中国的体验,创作了歌曲《I'm going to China》并走红网络。由此可见
A. 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B. 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 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 优秀文化提高人的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