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领域,国产电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领域,国产电影要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保持高水平的艺术水准,借鑾国际化的电影语言,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对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各种现实社会题材资源給予现代性的理解和世界性的观照,注意研究国际观众的欣賞口味和观影心理,既注意到差异性,更注意到共同性,引导和培养观众的中国式审美,寻找与世界观众审美的契合点。这就要求中国电影人在创作中秉持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功能,运用正确的国际史化传播策略,塑造真实、完整而富有个性和国际性的中国新形象。

运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坚持国际视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既注意到差异性又注意到共同性,寻找中外文化契合点。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增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③运用正确的国际文化传播策略,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解析】 本题以坚持国际视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媒介、任务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知识,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坚持国际视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目类型,调动运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文化交流传播的途径、媒介、任务等知识,结合坚持国际视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重视农村的扶贫开发问题,不断出台各项政策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材料一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是有效供给跟不上,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导致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二是绿色生产跟不上,不合理的供给结构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三是新的动能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有所减弱。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材料二某地区精准扶贫所需财政资金相对充裕。该地区精准扶贫中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8000万,但财政实际只投入6500万;该地区农民家庭成员上学和看病等民生需要开支3000元(财政有能力给予适当补助),但农民实际只得到2500元。

结合材料一和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上述问题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查看答案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屠呦呦的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终于发现了治疗疟疾的关键—青蒿素。这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

A.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C.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查看答案

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下列说法中能体现二者根本分歧的是

A. “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

B. “削足适履¨与“指鹿为马”

C. “仁者心动”与“理主动静”

D. “形谢神灭”与“心外无物”

 

查看答案

2018年8月15日是日本战败73周年的日子。日本政府对侵略历史讳莫如深,企图通过美化侵略历史,“维护”国家荣誉和“捍卫”民族尊严,使日本国民在历史的“自豪感”中支持政府的军事野心。下面哲学观点,比较适合用来反驳“美化侵略历史”言论的是

A. 理在气先

B.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 吾心即是宇宙

D. 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