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

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的理解。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文化是人民实践的创造物,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人民对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信念与信心,这种自信的获取取决于人民主体的发挥,这种自信的彰显也要通过人民来实现。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于内主要表现为人民对中华文化创造力的灵活运用;于外则表现为中国人民“不拒众流”“海纳百川”的包容姿态,以及积极“走出去”等具体行动。可见,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要通过人民来实现。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文化自信也将不复存在。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文化自信也将不复存在”的认识。

材料三乡村振兴,文化同行,是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使命。村庄的文化,是村民心灵的家。它呼唤文明乡风的培育;它要求传统优秀文化的梳理;它期待本土文化的传承、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未来文化的开创。当乡村农业的生产和观光组合为共同体,当民谣在傍晚时分开唱,当民俗故事惊艳上演,这时候的乡村,已经面向泥土,春暖花开。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做到“乡村振兴,文化同行”。

 

(1)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措施。教育能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教育是国之计。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获得文化知识,增强劳动技能,因而教育是民之生,影响当下。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能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因而教育关乎未来。 (2)①这一观点说明,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根基。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中国人民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创新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可以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进而增强文化自信。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自信的彰显,也要通过人民来实现,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民的具体行动来实现,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华民族才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3)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②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乡村文化自身特色,同时吸收引进优秀外来文化,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③立足于乡村振兴的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永葆乡村文化的生命力。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文化发展。 【解析】 本题以高考制度改革为背景材料,考查教育对于文化传承和人的培育的作用、文化自信、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知识。第(1)问可从教育在人的培养、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等方面的作用,谈谈你对“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的理解;第(2)问可从文化自信的表现,说明人民是文化创造和创新的主体,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文化自信永葆生机和活力;第(3)问可抓住乡村振兴,文化同行,是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使命。说明乡村文化寄托着村民的心灵,只有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引进优秀外来文化,并不断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培育文明乡风,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永葆乡村文化的生命力,让“乡村振兴,文化同行”真正落到实处。 (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的理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教育能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教育是国之计。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获得文化知识,增强劳动技能,因而教育是民之生,影响当下。人们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能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因而教育关乎未来。可从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等方面,谈谈对“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的理解。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文化自信也将不复存在”的认识。 从材料可以看出,文化是人民实践的创造物,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人民对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信念与信心,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要通过人民来实现。一旦离开人民,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文化自信也将不复存在。可从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创新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等方面,谈谈对该观点的认识。 (3)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做到“乡村振兴,文化同行”。 从材料可以看出,村庄的文化,是村民心灵的家。它呼唤文明乡风的培育;它要求传统优秀文化的梳理;它期待本土文化的传承、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未来文化的开创。可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育文明乡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以保持乡村文化自身特色、吸收引进优秀外来文化以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的内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以永葆乡村文化的生命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等方面,说明应如何做到“乡村振兴,文化同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

(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请撰写两条激励青年学生在奋斗中放飞自己青春梦想的两条励志标语。(言简意赅,字数不超过40字)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八年抗战”的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也在建国初就出现并长期存在。有学者表示,只说八年抗战,会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抗日排除在外,将民众自发抗战排除在外,也将抗战中涌现出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人物排除在外。也有学者表示,“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真实地反映日本侵华罪行,教育部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2)请你以“怎样擎起理想信念的火把”为主题,写两句心里话告慰抗日英烈。(15-30字)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东省某村,原来是一个农业村,经过长期的不懈奋斗,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如今已经变身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模范村。

该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也注重文化建设。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当地人民政府充分利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综合服务设施设立图书室,服务乡村居民。把原来散居的村民集中安置到新小区,定期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善行义举榜”等评选活动,举办书画、健身、老年学习、文艺表演等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推进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建设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礼堂”“文化广场”……既使村民增强了生活幸福感、焕发了建设积极性,也为乡村旅游打造了一张文化名片。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知识,说明该村的做法对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2017年11月,“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颁奖仪式在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举行,德化瓷再次成为中外交流的纽带。德化白瓷的瓷质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光线照耀可映见指影,叩声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链然作响,胎釉亦有美妙质感,也正因材质的特殊性以及可塑性,德化白瓷在艺术表现上具有许多独特性。

“传统的技艺更需要新元素的润养。”艺术创作就在于特有的东西有不一样的成品展现。只有新的元素、新的形式,才能真正激发出创作的灵感,对于德化瓷的创作亦是如此,因此在不少中外陶瓷艺术家们眼中,除了沿承传统,德化白瓷的创作还拥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德化传统的白瓷不管是艺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已几近极致,传统要与新元素结合,才能保留和延续原有的韵味,让艺术永久传承下去。

(2)结合材料二和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国传统技艺如何在现代社会里继续传承下去。

(3)请为“农村振兴”拟定两条宣传标语。

 

查看答案

    央视播出的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明星演历史小剧场,博物馆长亲自解说,展现历史器物之美与背后的故事。

节目里介绍了号称千年不锈的越王勾践剑,立刻让收藏该剑的湖北省博物馆游客暴增,展示柜四周人潮没断过。而与文物的前世故事相比,文物的今生故事也成为亮点。博物馆志愿者、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人员……都加入了文物今生故事的讲述,让文物更好地活在当下。随着人们对文物的持续关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一股文化遗产热潮正在兴起。

节目组通过丰富多元的视听手段、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传达给每一位电视观众,让精致的国宝与精心的创作叠加,最终以融合纪录片、真人秀、综艺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让“文物活了起来”。《国家宝藏》将是弘扬民族文化自信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成为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电视台的扛鼎之作。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喊话网友:“希望大家像我一样喜欢《国家宝藏》。”也得到了不少网友的积极响应。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国家宝藏》创作和播出的文化意义.

(2)故宫“网红”院长喊话网友:“希望大家像我一样喜欢《国家宝藏》。”你将怎样积极响应?(至少写出两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正在释放对精神文化的更高需求。过去的2017年,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创作了一系列制作精良、底蕴深厚、格局宏大的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在“精准对接大众文化需求”上进行了一次次成功的探索。这些节目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将历史底蕴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大胆采用最时尚的舞台元素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生动演绎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引领整个创作风向从“娱乐喧哗”走向“人文静美”,节目一经播出,收视率居高不下,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类节目如何才能赢得收视与口碑双丰收。

(2)受主流媒体的影响,各地高中学校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请你说一说开展这一活动对高中学生的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