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证暂行条例》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63号国务院令发布,共23条。相对于过去暂住证制度而言,居住证突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服务职能。条例一方面确立了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另一方面鼓励各地不断创造条件提供更好的服务。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为引进人才,都相继出台了工作居住证制度。持有居住证者,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可享受当地居民的待遇。《条例》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居住证代替暂住证的合理性。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材料二 A市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和法治文化长廊,举办法治文化艺术节,开发制作《普法总动员》《开心学税法》等学法动漫游戏。除了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主阵地开辟法治宣传专栏、专版外,还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车载移动电视、户外电子屏等现代传播方式,打造法治文化传播新平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出现代法治文化的浓郁氛围,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权靠法”的法治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合材料,从公民的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天津市某县创新工作思路,推出三项措施:一是在县、乡(镇)、村三级建起服务中心,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也为群众监督、评价党政干部开了一扇窗口,二是建起县、乡(镇)、村干部和普通党员联户的工作体系,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共联系服务群众40多万户次,收集解决问题8700多个,三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县1.9万名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进行查询和管理,提升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县上述措施的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公民在政治参与时,根据法律、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把握自己的行为。在基层民主自治过程之中,在重大公共决策的征求意见之中、在各种竞争性选举之中,都能看到公民理性行为。不断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如听证会、政务公开、开门立法、社会公示、群众评议、政风行风热线等。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努力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
材料二 基层改革创新要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取得第一手材料。要及时总结经验,把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形成理性认识,推动面上的制度创新。要加强政策配套,形成鼓励基层改革创新的合力,最大限度调动地方、基层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摘自《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不断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途径的理由。
(2)基层政府在改革创新中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尽可能多听到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取得第一手材料。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而人才又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大量商机源于对信息的创新利用。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网络诈骗等层出不穷的问题,从准大学生徐玉玉遭诈骗猝死,到清华大学老师被骗千万巨款,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只有完善网络治理体系,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篱笆,才能让公众有“稳稳的幸福”。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知识,就如何“筑牢个人信息安全的篱笆”提出建议。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7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提高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注重消费、投资、区域、产业、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财政赤字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财政预算安排要突出重点、有保有压,加大力度补短板、惠民生。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长9.5%,重点增加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困难地区财力补助。压缩非重点支出,减少对绩效不高项目的预算安排。
(1)请运用财政作用这一知识说明它对完成以上重点工作的意义。
(2)有人认为:“解决民生问题关键在于增加财政收入”。请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评析该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