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例如,只要是汉族人,大家都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过年都要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这些都是汉民族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依据。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稳定不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抬头看春晚,低头抢红包”,“抢红包”成为热词。春节发红包的习俗始于压岁钱风俗,流传至今少说也有近千年历史了,原本是长者向幼者表达爱护祝福之意的红包,现在已演变为“现象级”的公众行为。这说明
A. 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 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C. 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D.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杭州惊艳全球,G20杭州峰会的文艺晚会从借助高新科技演绎的水上芭蕾《天鹅湖》,到新编民歌《难忘茉莉花》,再到经典《欢乐颂》,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进行着一轮轮的跨文化对话,从而传递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元素和情感力量。这说明:
A. 文化具有多样性,要积极学习一切外来文化
B. 只要学好其他民族的文化,就一定能守卫好我们的文化
C. 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
D.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应该固守中华传统文化
在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将高科技人工智能融入文艺表演的“北京八分钟”惊艳亮相,传统而又富有底蕴的中华文化与现代而又充满魅力的人工智能在舞台上完美融合,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快速发展、科技担当、海纳百川的当代中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②体育盛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等热播,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通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走入百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翅膀,开辟出产业发展新天地。这说明
①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打动了全国各族观众,抒发亲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演变成全方位的“去哪儿体”,人们开出了长长的去哪儿了清单,有戏谑,有吐槽,有感伤,更有真真切切的疑问。这说明
①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化作品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②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文化并享用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逐步走向趋同,中华民族认同感增强
④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