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力量强大到使人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世界另外一端人们的想法。文学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消弭成见和误解。”对这一观点的正确解读应该是
①文学能反映一国的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
②文学是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重要桥梁
③文学可以代替实践成为文化产生的源泉
④文学交流有利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趋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里约奥运会既是竞技硬实力的展现舞台,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平台:中国自行车手的头盔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东方韵味,让中国民族英雄的故事走向世界;一个个“拔火罐”印痕让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亮相世界舞台。中国制造体现的工匠精神充满了奥运各个场馆。这启示我们
①体育比赛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媒介
③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发展中华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仁学”为当今世界的“文明的共存”提供了具有积极意义的资源:治国、平天下应该行“仁政”、行“王道”,做到“和而不同”,不应该实行“霸道”。儒家的“王道”告诉我们
A. 要认同文化的世界性
B. 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C. 要弱化文化的民族性
D. 要继承文化的传统性
杭州网络文化节围绕“汇聚网络正能量讲述杭州好故事”的主题,主办方联合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等百余家网媒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不仅让更多好故事在网上得到传播和分享,也提升了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说明
A. 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
B. 新兴传媒将取代旧传媒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C. 大众传媒是以互联网的全面推广为标志的
D. 现代网络科技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
(题文)礼仪是交往的产物。“客随主便”是我们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有涵养的表现,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他们最怕听中国人对他说“Up to you(随您的便吧)”。这主要说明了
A. 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
B.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C.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D.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批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为依托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了“创建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活动,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得到了加强。这表明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