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专家指出,在中国,教育是个人、家庭、国家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对于教育的目的,一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二是通过教育实现个人、家庭和国家的理想。而在西方,教育的核心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从中西方对教育的理解中可以得出( )
① 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
② 文化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③ 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教育的迥异
④ 文化影响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目标的确定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余光中的这首诗总能让海内外华人动容。这表明
A.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 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D. 文化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
(题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下列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与经济政治同步发展
B. 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由一定的文化决定
C. 政治是文化的基础,经济是文化的集中表现
D.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稻化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下,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A. 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 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C. 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D. 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每年冬至这天,老北京人讲究吃馄饨。古代人们认为冬至开始,阳气上升,但土地之气仍处于“混沌”相交的状态,所以要在这一天吃馄饨,取馄饨初开之意。这表明:
A.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B. 传统文化的内涵需要保持稳定不变
C. 人类的物质活动依赖于文化活动
D.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古人曾把理想社会称为“大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当时人们的追求和理想。对于这些思想,中国共产党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在党的十七大上,中国共产党把“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入党章,提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2)现阶段,我国应怎样进行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