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直到今天,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仍在影响着我们的认识,激动着我们的感情。这表明()
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④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是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
A. 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B. 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C. 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D. 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文彦博数豆”是我国古人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典型事例,说的是文彦博放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在罐中,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数目,日积月累,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为宋朝的一代名相。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 要虚心向古人学习,学会数豆
B. 文化素养是在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培养起来的
C.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天生的
D.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二者是一回事
明代于谦曾写诗《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当今也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史。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主要表明
①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是书籍具有的特定功能
②读书能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积极参加阅读活动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
④读书能够促进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据此,你认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
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①→③→④→② D. ③→④→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