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作家王蒙说“读本不仅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沽态度”。中国人历来重视阅读,书籍对于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是进步的阶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要从读书开始。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尊崇书香门第。警如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更有孙康映雪、车胤袁萤、李密挂角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而当今社会,读书之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日渐成为一种奢望。远离了阅读,就远离了与思想的对话。很多好的思想和观念就无法入心、入脑,内化为能量。可以说,一个缺乏阅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利、浮躁的社会,也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
“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继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书香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用好氛围为书香社会添活力,让书香为社会存正气,为发展增底蕴,为时代聚精神。
材料二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是一种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生态文明观。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实践中,可以对二十四节气与健康养生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对物候研究的意义、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节庆活动等进行发掘,丰富这一遗产的传承方式,引导国人在生活中进行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还有望早日进入小学课程,成为培养孩子认知自然万物的时间坐标,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影响的角度谈谈我国政府倡导“建设书香社会”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二十四节气。
近年来,在文艺市场上,有人在创作方面搞“众包”“众筹”,将个体创作变为流水作业;有人杂取他人作品简单合成,此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不仅令文学艺术蒙尘,也对社会精神生活造成了损害。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作要锐意创新,使作品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
③文化创作要以人民群众作为检验标准,对作品精心打磨
④不断推出新的构思和手法,为文化创新提供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功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徜复仅作曲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对上述观点正确理解的是
①艺术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
②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进行文艺创新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④文艺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新旧物种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新物种取代旧物种时,不仅不排斥,而且必须保留旧物种的某些特征。这对文化创新的启示是
①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②文化创新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③文化创新要突破既有的理论和实践
④文化创新的过程是“扬弃”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7年8月5日,由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研究所发起并主办的“2017年首届四川省《红楼梦》研究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红楼梦》是中国经典文学名著,一批优秀的华裔创作人员用自己在西方所学专业知识,加之对原作的理解,对其大胆改编。既基本忠实于原作,又采用西方人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诠释。曾在旧金山歌剧院这个世界一流舞台上,美国观众通过这部剧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材料说明
①推动文化形式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②要用美丽的中国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③文化创新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
④文化创新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Dama(大妈)、Tuhao(土豪)等一些新词在海外媒体或口头交际中成为热点。网络流行语“nozuonodie(不做死就不会死)”,2014年被“美国在线”录入俚语(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词典UrbanDictionary,引发大量网民围观。这表明
①文字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现代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