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 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 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 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 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C.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D.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静止( )
①就是绝对的不运动 ②与运动相互依存
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 ④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
A.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近年来,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面临严重生存危机,上游地表补给河流被大坝截留,下游湖区则被开发成为旅游景区,湖水面积较鼎盛时期缩小近半,水量减少造成湖中17种野生鱼相继绝迹,也影响了周围人们的生活用水及农业灌溉。这启示我们
A. 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B. 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自然生态的规律
C. 人应该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D. 只有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才是客观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 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 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