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无数优美的诗篇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王维诗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轼诗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上述诗句能反映景随情迁的心境,从哲学上看其原因是( )
A. 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认识的主体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
D.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窝蚂蚁多达数万只,却多而不乱,各司其职、分工明细:蚁后的任务是产卵、繁殖;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雄蚁负责与蚁后繁殖后代;兵蚁则负责抵御外侵、保卫家园。对于这种配合默契的行为,有人认为某些动物也是有意识的。这一观点( )
A. 肯定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 否认了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
C.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D. 肯定了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
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中科院何祖华研究组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发现拟南芥内源小分子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抗病性明显降低。更有意思的是,温度引起的转录后基因沉默其抗病性解除在接下来的22℃种植后代中也能观察到,即表现出后代记忆的效应。植物后代记忆的效应进一步证明了( )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生物都具有意识
③意识对事物的反映都是正确的
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体现了( )
A.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
B.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C. 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D.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
《荀子·王制》指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启示我们
A.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 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C.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忽视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