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方直露表达不同的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喜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这说明:
①人的精神世界总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
②中国人民善于在实践中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④中国人民自古就有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传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张斑驳的老粮票、一把沉甸甸的铜制门锁......这些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如今又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某地开展的“城市记忆——老物件里捡拾难忘岁月”主题活动获得市民积极响应。老物件也具有大魅力,是因为:
①老物件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老物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在2017年首届“多元文化下的汉语国际推广与孔院办学”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国际推广与孔院办学对多元文化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有针对性地对当前孔院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有同学看了此新闻后认为,文化多元化就是指文化多样性。这一观点:
①承认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多样性存在密切联系
②混淆了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
③承认文化多元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肯定了文化多元化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世界上有20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为此,必须
①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
②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促进民族的和解与融合,逐步形成统一的地球文明
④培育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坚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教育依然是2018年全国“两会”的焦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是因为: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教育使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革
④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和“传家宝”。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的好坏甚至影响和决定人的一生。好的家风不仅是家庭传承的好习惯,还能以点带面、言传身教、带动身边人,推动整个社会风气持续良好。正如清代王豫在《蕉窗日记》中所写:“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这是因为家风:
①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巨大物质力量
②是个人成长中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印记
③总是以优良的家教家训等方式作为传播载体
④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