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已呈现高龄少子特征。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降低,少生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已呈现高龄少子特征。适龄人口生育意愿明显降低,少生优生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同时,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这些都对我国人口均衡发展和人口安全提出挑战。适时修改“一孩政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满足现实需要的必要举措,也是顺应趋势、顺应民意之举,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的决定》。

材料二: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居民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2014年到2015年,经过在不同地区进行考察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思路逐步清晰并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关键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央扶贫思路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修改计划生育法是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满足现实需要的必要举措。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修改计划生育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适时修改“一孩政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尊重了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④事物发展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修改计划生育法是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完善和发展。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地区进行考察和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精准扶贫”思想是解决长期以来贫困居民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的需要。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扶贫开发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近30年的扶贫实践也证明了粗放式扶贫的效率低下,需要实行“精准扶贫”。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起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关键作用。 【解析】 本题以我国新出台的“全面二孩”政策和精准扶贫为背景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论和认识论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本题共设置了两个小问,第一小问考查考生对唯物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意图在于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答案的组织能力。第二个小问考查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知识限定明确,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分析即可,难度较小。 (1)第一个小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的必要性。首先,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角度分析出此政策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其次,从意识的能动作用角度分析此政策起到的作用;第三,从规律的特点角度分析此政策是尊重了人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第四,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角度分析此政策的修改的意义。 (2)第二个小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央扶贫思路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解答本题,首先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包括的知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然后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教材基础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地区进行考察和交流的基础上提出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精准扶贫”思想是解决长期以来贫困居民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的需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近30年的扶贫实践也证明了粗放式扶贫的效率低下,需要实行“精准扶贫”,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起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通过制定“十三五”计划来指导今后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

A. 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 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 客观物质性活动

D. 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查看答案

习近平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公共安全绝非小事,必须坚持安全发展,扎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堵塞各类安全漏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下列与上述要求蕴含哲理相近的是

A.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B.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D.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查看答案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的两句诗;“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是刘禹锡的两句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的哲理是

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斗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网上祭祖”近年来风行于网络。这种方式既节省时间又经济环保,尤其是为许多远在异乡的游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下面对这种祭祖方式看法正确的是

①网上祭祖是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②网上祭祖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网上祭祖作为新出现的事物要被大众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④网上祭祖发展的速度慢,不可能成为新事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查看答案

下列俗语、成语与有关哲理相对应不正确的是

A.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重视量的积累

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事物是发展的

D.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