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近年来,发达的科技、丰富的物质却让人渐行渐远地偏离了心灵和自然。这些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和远方”渐回公众视野,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的气息和心灵的抚慰,引起了无数人的精神共鸣。这表明“诗和远方”
①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思想启示,引导人们向美向善
②通过人们的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决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④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能满足人们共同的文化需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被乡村教师梁俊改编为诗歌,并与山里的学生小梁在《经典咏流传》舞台重新唤醒。这首诗让大山里的孩子明白:他们像苔花一样,虽然很小,也要学牡丹一样勇敢的开放。《苔》这类诗对品读主体的意义在于
①确立文学审美能力作为文化素养的核心
②发挥其特有感染力,培养奋斗精神
③正确认识生命价值,陶冶思想道德情感
④造就健全人格,丰富自然科学知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光影里记录下大国诗篇,身处其中不闻其伟,脱然而观方知壮美,这或许正是纪录片独有的魅力。这体现了
A. 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 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C. 人的精神力量源自人的文化素养
D.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近期,一档别具匠心的电视节目《信中国》在央视热播。节目中,一位位“信使”展读革命先辈尘封已久的书信,仿佛把人们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书信中袒露的一颗颗忠心赤胆让人震撼,一段段感人故事令观众动容,激发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之情。由此可见
A. 文化氛围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B.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C. 大众传媒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主要途径
D. 书信承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史
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8 年春节,影片《红海行动》火遍各大影院,精彩的剧情演绎了中国军队伟岸的形象,观众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爱国情怀和自强精神。这体现了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人们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