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8日,有着“海上花园”和“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厦门鼓浪屿申遗成功。申请和保护文化遗产:
①可以增强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②有利于我们树立对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
③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
④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中国人的姓氏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2017年3月23日召开的“中国姓氏文化研讨会”,主题是“挖掘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对这一主题认识正确的是:
①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
②姓氏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③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并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④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17年3月28日,李克强在奥克兰总督府会见新西兰总督雷迪时强调,中新两国都尊重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能够激发人们的智慧,联通人类的梦想,中方愿同新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密切教育、旅游、文化等领域交流,使中新友好与合作在新形势下更上一层楼。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应完全不同
②对待各民族文化应坚持一律平等原则
③文化交流中要欢迎各国的各种文化在中国传播
④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讲述了一批故宫文物修复者的“日常”。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的各种文物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因为
A. 文物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 文物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 文物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精神标识
D. 利用现代元素修复文物,可以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近几年来,“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观念正在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的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清明祭扫也由传统的焚香烧纸发展为更为环保的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新形式。“慎终追远”仪式尽管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这说明:
①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
②传统孝道文化不断因时而变,才能富有时代价值
③传统孝道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体现,对人产生深远持久影响
④全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才能使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失精神力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为统一劳动步调、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劳动乐趣,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艰苦的生产实践中,创作出劳动号子这种独特的民歌品种。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符号,入选了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A. 运河船工号子随着京杭大运河的断航而失去了保护的价值
B. 运河船工号子蕴含的包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C. 运河船工号子能够对当代北京发展进程产生重大深刻影响
D. 运河船工号子对于研究大运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