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淮河曾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

    淮河曾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千米的淮河,本是一条通畅的河流,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河流也就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过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结合所学唯物论知识,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所以要求我们要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实现人水和谐共处,必须首先尊重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实现人水和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实现人水和谐,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解析】 本题以淮河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哲学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世界的物质性、规律的特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论的知识”,设问是“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其次分析该材料和设问,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具体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所以要求我们要尊重世界的物质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角度回答即可。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长江黄河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三江源头科学考察结果》对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地理位置提出了新的说法,新确定的长江源头为当曲,黄河源头为卡日曲,这说明

A.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D.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查看答案

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李白的诗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表达了古人不能登月的遗憾。如今中国的“嫦娥”系列探月器使中国人真正具备了“上九天揽月”的能力。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①实践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

②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具有循环性和无限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中,与“坐尔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③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