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清朝后...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历史上,这里就地域广袤,树木参天。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到解放前夕,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60年代的塞罕坝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两代塞罕坝人弘扬“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总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了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现在的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成功营造起了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林海,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弘扬塞罕坝精神。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布展、演讲等形式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塞罕坝精神②我们可以通过大众传媒,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塞罕坝精神③塞罕坝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塞罕坝精神可以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结合,促进塞罕坝精神的继承、发展与创新。④弘扬塞罕坝精神要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弘扬塞罕坝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主心骨”的核心作用;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塞罕坝精神立足伟大实践。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知识。此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弘扬塞罕坝精神。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无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首先要依据材料判定考查的知识范围;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措施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可以通过教育等途径,通过大众传媒等手段,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塞罕坝精神;弘扬塞罕坝精神可以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结合,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弘扬塞罕坝精神要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弘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6年11月30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有专家认为:“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了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最早是服务于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也就是说,它的应用首先就受到了地理的限制。”也有专家认为:“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传承和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查看答案

    “把古诗文给唱出来”,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演绛经典名篇,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该节目由文化学者、音乐界名人共同组成鉴赏团,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节目通过语言和音符的嫁接,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使得一首简单的诗歌变得立体、饱满、灵动起来,以独特创意赢得观众喜爱,让经典焕发新的力量照亮未来;选择有关“惜时”“励志…‘亲情友情”“家国”等主题的诗词,具有普世情感;在传播形式上,节目则打造出“1+4”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每一首歌曲量身定制4种不同的新媒体产品,凭借优质的内容引发裂变式传播,走进公众视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经典咏流传》是如何让古老的诗词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的。

 

查看答案

    法治日益成为全球文明社会的价值选择,我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不少法治文化元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同时强调在吸收运用法治这一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走对路。法治文化建设,各方在行动。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初中和小学政治课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高中新课标也把“政治与法治”设为必修课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继续不断打造精品;消费者协会每年3.15举办消费者保护法宣传活动;各地普法机构积极组织“法治文艺”巡回演出,打造“线上+线下”普法新常态,将法治元素融入每个角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国家重视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查看答案

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材料表明

①中华民族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祖国统一是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