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样评价当前的社会文化现象:翻开杂志美人多,打开电视广告多,看篇文章署名多,买本新书错字多。这种评价
①针砭时弊,说明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
②没看到文化生活中积极的东西,是片面的
③反映了通俗化、平民化是大众文化的主流
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需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在国家旅游局指导下,由江西省、北京市等24个省市旅发委(旅游局)共同发起的中国红色旅游推广联盟近日在南昌市成立。联盟将通过推进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等措施达到发
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这说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能促进经济发展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红色旅游得以发展
③发展红色旅游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④红色旅游也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以下事例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
A. 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B. 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
C. 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
D. 童史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徐悲鸿用“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副对联作了精妙的概括。每句以三个具体形象,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状貌的美。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动态的刚性美,后者是静态的柔性美,把中国人的审美意境表达得十分传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
②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深切体验不同的审美意境
③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孩童学的第一首诗,不是“曲项向天歌”,就是“床前明月光”。中国特有的格律诗词飘逸浑雄、沉深博大,抒情言志、笞恶鞭疾,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无数的千古绝唱,体现了中华文化之大美。它源于先秦,盛于唐宋,成为中国文学群山之高峰。而明清之后特别是“五四”以后白话诗和欧化诗盛行,中国格律诗词衰微,已鲜有可传世之作,有学者对此深感忧虑。这一忧虑
①表达了中华诗词创新须保持民族文化特质的愿望
②蕴涵了对中华诗词发展应排除外来文化影响的情感
③道出了后人对中华传统诗词高峰难以逾越的感慨
④反映了推动中华传统诗词走向复兴的主动思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某校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内设有古今中外名人苑、论语书卷夫子园、名言警句文化长廊……最让人难忘的是道路的命名:爱生路、尊师路、弘德路、孝母路……若以此为素材写一篇宣传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关键词是
A. 深远持久、发扬传统、立足实践
B.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文化融合
C. 潜移默化、熏陶情操、道德修养
D. 博大精深、色彩斑斓、文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