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客体产生的美的感受与体验。人们的感受能力是不同的。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这说明
A. 客体是否具有美的属性取决予主体的审美观念
B. 客体是否使主体产生美感取决于主体的审美标准
C. 主体审美观念影响其对客体之美的发现与评价
D. 主体美感的产生取决于客体是否具有美的属性
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即通过熟悉的、具象的、己知的领域来认知陌生的、抽象的、未知的领域。在经济话语中常常用“黑天鹅”比喻小概率但影响巨大的事件,用“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借助动物来隐喻经济现象,是因为
①动物形象是经济学家科研成果的来源
②动物具象性有助于经济认知向本质深入
③人能通过摹写动物来把握经济规律以造福人类
④动物世界与经济领域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由此,报告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可见
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者互为前提
②人类社会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是相同的
③发展的理念是社会实践变革的先导
④把握联系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题文)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中
①把一切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③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④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具有形而上学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哲学代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种试图超越平凡的现实生活的渴望,一种试图解答那些凭借人类现有思维能力还不能解决问题的渴望,一种试图求得真善美获取智慧接近真理的渴望。这种渴望其实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管他是否懂哲学。这段话告诉我们
A. 哲学源于人的内心深处对超越平凡的强烈渴望
B. 哲学产生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C.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解答世界奥秘的哲学
D. 哲学更关注梦想和未来而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过去一年,各级政府坚持标本兼治,加强正风肃纪,有力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尤其是制定实施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现了从源头上管好政府这只有形之手。
所谓“权力清单”,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所掌握的各项公共权力进行全面统计,并将权力的列表清单公之于众,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从而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权力“虚胖”,滋生腐败。
有人认为,只要制定实施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就能有效防止政府权力“虚胖”,滋生腐败。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