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消费者对手机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如要有人脸识别功能,未来要支持AR应用等。为此苹果公司计划2017年下半年,推出搭载AMOLED面板和人脸识别功能的机型,多家手机生产企业也有类似计划。厂家之所以千方百计开发更新更好的产品是因为
A.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C. 新产品开发能决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D. 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就在于产品的质量
2018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25周年。《消法》颁布时,正值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对消费者权利的内涵规定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只要求保证消费信息真实性,而对其准确性、完整性没有作出规定。《消法》实施的20多年来,我国的消费品质量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消费者权利的认知和消费者权利的保护,还有很多的不如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消费模式,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对《消法》的修订工作。在总结实践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新《消法》于2014年3月15日正式实施。新《消法》的实施,为消费者提供了法律支撑,有效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说明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的依据。
(2)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相关知识,分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历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材料一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和转化。
早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要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高校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设置;鼓励与相关国家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
材料二人工智能是未来智能社会的基础支撑。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由听从简单指令向拟人、智能方向不断“进化”。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特种机器人,人工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手术,人工智能+无人超市……从“互联网+”到“智能+”,人工智能默默地填充、改变着人类学习娱乐、生产生活。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是如何助推人工智能发展的。
(2)有人认为,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会全面超越甚至取代人类智慧。你认为对吗?请结合材料二,运用“意识本质和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引领下,我国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密集亮相,呈现井喷态势:“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科技创新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阶段,正在发生整体性、格局性的深刻变化。
科研成果的涌现,既是新中国数十年积累的厚积薄发,也是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工作不断突破所释放出的动力和活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要求,不断突破体制障碍,部署推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方案》《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不断突破人才激励机制,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激励人”“解放人”的重大举措。
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政治原则写入党章。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们党在新时代下应如何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
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小分子硫醇一直以来被视为消除生命体有害物质的“清道夫”。日前,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它们除了具有清除毒害的保护性功能,还具备“导演”抗生素精密合成的建设性功能。该发现揭示了以硫醇化学为核心的林可霉素生物合成机制,改变了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为设计和创造新型人造“生命细胞”并在“细胞工厂”中实现含糖单元的新型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这说明了
①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传统认识在无限实践发展中被推翻
②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认识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③人类可以在对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的指导下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
④人类对于小分子硫醇的新认识为创造“生命细胞”奠定了物质基础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2018年4月16日,《人民日报》评论员发表的题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的文章指出。“道虽迩,不行不至”,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持续奋斗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奋斗中实现的。材料表明
①“行”是“道”存在与发展的具体条件
②唯有“行”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
③事业的成功需要“道”的指导
④一代又一代人量的积累方能实现伟大成就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