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在我国,虽然普通话早已被法定为国家通用语言。但是,乡音难改,受传统习惯、文化氛围、经济发展程度、传播等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工作仍任重道远。
英国作家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作为语言的重要代表,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方言,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全国来看,汉语内容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1)目前我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现象加以解释。
(2)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今天,请就如何保护方言提出两条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载有《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巨大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140多年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
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强调了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持家立业的传家宝,是兴国立邦之本。“不畏强御”“勇者不惧”,讲的是要求人们面对艰难和强暴,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
材料三 “夸父逐日”“神农尝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典故体现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什么内涵?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分析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当前,面对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的严峻挑战,中国主张世界各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充满东方智慧的理念和倡议,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中华文化“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人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培育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韧性,也顺应了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2017年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的原因。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陕西历史博物馆尝试智慧博物馆建设,围绕丰富的展览资讯与藏品资源,通过加强官方微博、微信、手机语音自助导游等,努力形成一整套的平台体系,使观众持续享受博物馆服务。该馆启动“中国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根据馆藏特色开发并拥有注册版权的文化产品已有300余钟、上千种款式,把博物馆的影响力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说明该馆的做法对开展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启示。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该节目充分吸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宝贵经验,在娱乐综艺节目大举入侵之时,树立了一个新的风向标,唤醒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圈粉无数。对于当下的古诗词热,有人提出“记诵是因循的步履,思考才是创新的源泉”。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进行驳斥。
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该区某市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充分整合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逍遥乡村游”旅游线路;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类高素质人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