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软实力”。
长期以来我们对外讲述的中国故事,还在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上打转转,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局限于茶叶、京剧、功夫,这样的中国故事缺乏时代感;国家外文局编辑出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针对不同对象国分别举办该书的首发式、研讨会,邀请多国政要、著名学者和媒体参与相关活动,有效扩大了该书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三分钟》是中国网针对海外社交媒体制作的一档英文短视频评论节目,节目聚焦时事热点,回应国际关切,表达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到中国改革发展的一线中去,《人民中国》杂志社前记者曾经历时400多天,行程5000多公里,沿途采访了53个县77个村镇,访问了上千人,写就了深受外国读者喜爱的《大运河之旅》;中国的故事,不仅需要我们自己来讲,也需要世界各国的朋友共同来讲,新华社积极扩大全球“朋友圈”,在国外政界、学界、传媒界和公众人物中,聚集更多能讲、会讲、讲好中国故事的知华友华人士。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上述案例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
(2)请就中学生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两种活动方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8年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国迎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节日的设立,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批复同意的。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对抓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殷切期望。
材料二:“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小、散、弱”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民增收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家庭养殖业的家庭经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明显;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仍不健全,农民的土地权利仍缺乏有效保障。真正让农民体验到丰收的喜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需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这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应怎样使农民真正体验到丰收的喜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
做强实体经济,要看质量。各行各业都应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的劣势。必须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2018年,我国采取多项措施,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对做强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
2018年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旗帜,纵贯该校90年历史依然熠熠生辉。这个学术旗帜昭示的文化发展道路是:
①恢复并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②引进并吸收一切西方文化
③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④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时代性改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在中国酒文化中留下了很多文人雅士品酒、写诗、作画、饯行的美谈。但后来,“饮酒文化”慢慢异化为另一种社交文化——“拼酒式社交”。“拼酒式社交”要改,强迫性劝酒行为也该叫停。这说明
①“酒文化”作为腐朽文化要加以改造
②“酒文化”的创新应该顺应时代发展
③“酒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中国的“酒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节日,是时间的隘口,更是心灵的驿站。每逢中秋,人们常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了春节,人们常会感慨“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国文化就这样浸润着每一个炎黄子孙。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