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党,一条小船。1921年嘉兴湖的小小红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远航,成为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源泉。从深山翠竹中孕育井冈山精神,到雪山草地上熔炼长征精神,从宝塔窑洞中生发延安精神,到进京赶考路上锤炼西柏坡精神,从建设时期的干劲豪情,到改革岁月的激情壮志,共产党人的昂扬斗志和革命精神成为支撑民族精气神的主心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实现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需要将红色火种播进一代代年轻人的心中,鼓起信仰风帆,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激活红色基因,让红船精神绽放时代光芒,用伟大精神去推动伟大实践,使革命精神成为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什么要弘扬红船精神。
《等着我》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大型公益寻人栏目。该栏目聚合国家和社会多种力量,搭建全方位的“全媒体公益寻人平台”,人世间的许多情感如亲情、友情、爱情……无不弥足珍贵,这些情感像春雨,如甘露,浇灌着我们的心田,滋润着我们的人生,失去这些情感,我们的心田便不再丰润,我们的人生便不再完美。《等着我》节目的播出,让观众重拾那份感动,一段段深沉的情感,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无不让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等着我》栏目在观众中聚集了良好的美誉度,始终保持着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类似地,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自上映之日便好评如潮。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全媒体时代,《等着我》《人民的名义》电视节目的推出为什么能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2)在泛娱乐化节目充斥荧幕的今天,《等着我》来得正当其时。请你就如何推出更多人民喜爱的文化精品,提出两条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某原创音乐基地以“敦煌”作为音乐专輯的选题,让传统文化在与音符的碰撞中找到了全新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中找到了平衡。古风与青年、古典与现代,同频共振、生机盎然。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未减弱,反而对接时尚元素,让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这让传统文化成长有了现代土壤,也让年轻人有了更具底蕴的精神原乡。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当年轻人走近经典,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时,传统文化便在互动中注入了青春力量、在传承中增强着文化自信,又何愁不能“活”在当下、美在当代?
结合材料,运用“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有关知识,分析说明经典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什么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2018年10月24日,中国—备受瞩目的国家工程港珠澳大桥于今日上午九时正式通车运营。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总长约55公里,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之一,被称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大桥建设者们整整花了14年,创造了“一年十管”中国速度,“半个月内连续安装两节沉管”,“最终接头毫米级偏差”。
港珠澳大桥的奇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其背后凝聚了无数人多年心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此庞大的工程得以顺利完成,背后是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全体建设者的默默付出,14年、几千个日夜……可以说,全体参与设计和建设的人员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汗水,攻克了无数的技术难题。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工兼总工办主任高纪兵,在国新办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优秀青年代表在中外媒体记者见面会就曾提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难度是罕见的,整个大桥的建设一路充满了坎坷”。港珠澳大桥所展现出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与全体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紧密相连。正是这些可爱的人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粤港澳三地能够成功共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的原因。
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Ⅱ》,再到《红海行动》,这些主旋律电影坚持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既用炫酷的动作和场景给人感官享受,又用深厚的思想和情怀让人获得精神愉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纪录。材料说明
①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健康有益的文化
②影视创作要坚持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③弘扬主旋律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④优秀文化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抖音是一款社交类软件,通过抖音,可编辑短视频分享生活,也可在这里认识朋友,了解歌曲和奇闻趣事。近日,央视曝光某些短视频出现了未成年人禁忌内容。对此,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应该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②改进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③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辨别能力
④加强科学修养,提升学科素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