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毫无疑问,在数量上,我国已进入“遗产大国”的行列,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质量上,我国还远远没有成为“遗产强国”。面对世界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诸多挑战,如何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世界遗产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它们不仅需要世代完好地保护和传承,更要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展示和宣传。不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避免急功近利、走样变味,避免违反规律的草率操作与竭泽而渔的过度开发,以免动机良好而措施不当的“保护”反倒成为毁坏文化遗产的罪魁祸首;要从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凡是涉及上述关系的,都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不仅需要世代完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更要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展示和宣传。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才能避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急功近利、走样变味。
(3)请你为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撰写两条宣传标语。(每条不多于20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河北省党委和政府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强化贫困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健全贫困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合法权益。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中国共产党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的理由。并分析说明河北省政府应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11月8日至10日,中美两国元首就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多方面交流。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建交30多年以来,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增长了207倍.11月9日,两国企业共签署合作项目34个,金额达到2535亿美元涉及“一带一路”。建设、能源、化工、环保、文化、医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等广泛领域。
我们可以买到耐克鞋、苹果手机等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以感受到美国车辆、飞机给我们出行带来的便利。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机电产品、纺织品、玩具、鞋类、视频和药品等。中美贸易在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两国贸易摩擦也始终不断。自8月14日起,美国先后开展对中国鱼油类产品、不锈钢法兰产品、工具箱工具柜产品三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美方的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和中美友谊。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简要分析中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消费者的积极影响,并为我国企业在中美贸易中争取更加有力的地位提出建议。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后称“红船”)上顺利闭幕,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坚定理想、百折不烧的奋斗精神,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弘扬“红船精神”需要我们
①立足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②坚定理想信念,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崇高的精神作为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革命热情自然不自然,创造奇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李克强在2017年9月16日至17日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会现场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安排搬迁规模和进度,结合各地实际解决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问题。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坚持适度原则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历史上第十七次修改党章。这体现了
①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不断推翻固有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③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因主体实践经历的不同而不同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