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展消会上,一辆轿车的价格为12万元。这12万元执行的职能及能够执行此职能的原因是
A. 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
B. 流通手段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C. 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D. 流通手段货币能够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下列关于商品和货币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②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的概念
④先有商品,然后才有货币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
当下,人们对“舌尖上的安全”越来越关心。尽管有机食品的价格明显高于普通食品,但很多人认为“吃得健康比什么都划算”。甚至有人想自已种菜种粮吃,人们自种自食的农产品
①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②是商品,因为它耗费了人类的劳动
③不是商品,因为它只有使用价值
④是商品,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8月14日,都江堰成功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与其同龄或更年轻的诸多水利工程,或湮没于历史长河,或仅存零星残垣。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何能成为“神奇”的存在?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故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如今,在都江堰景区,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让2000多年的历史活起来,更直观、更鲜活地呈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与功用。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在工程建设与发展中的运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防灾能力更强、灌溉面积更大、生命力更盛。
出于敬畏、感恩,人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保护从未有松懈:岁修制度延续千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利用天然河道作为输水干渠,典型特征是“无坝引水”“渠河不分”,如果实行属地管理,那都江堰水利工程该如何管理,由谁来管理?前后出了数十稿,历时3年多的《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开全国之先河,为一座水利工程单独立法。该条例明确都江堰管理局负责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统一调度、都江堰水利工程统一管理。以法律形式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较好地解决了灌区用水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强了水资源的防污治污,促进灌区发展行稳致远。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要求保护好灌溉工程遗产。如今,灌区实际幅员面积2.32万平方公里,惠及7市38个县(市、区)的1076万亩农田,同时还提供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
历经2000多年岁月砥砺,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青春焕发。如何让都江堰创造新的业绩,世人在期待,古老的都江堰也在期待。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水文化在都江堰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
(2)都江堰的“神奇”存在说明,唯制度化管理才能行稳致远,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3)请就如何传承都江堰工程精神,在新时代创造新业绩提出三条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今,大数据已成为贵州当仁不让的新的亮丽名片。2014年,贵州大数据发展正式启航,省委省政府经过大量调研和分析,将发展大数据产业确定为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途径。几年来,贵州省政府坚定不移推动大数据战略行动,出台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以“数化万物、智在融合”的生动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活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贵州以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为依托,加快发展大数据全产业链。着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现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2015—2017年贵州省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三年全国第一。
贵州打造“数据铁笼”,通过数据留痕记录权力运用的过程,提高对权力运行过程中监督的实时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规范权力运行,真正实现公职人员从“不敢腐”向“不能腐”转变,杜绝权力寻租。依托“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机制,不断提升政府决策能力。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理念,通过“云上贵州”政务服务体系,实现行政事务“一张网”办理,提升政务服务能力。
贵州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优化提升民生服务为重点,实施大数据便民惠民试点工作。通过“云上贵州”平台,不断汇聚公民在健康医疗、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社区服务等多领域数据,服务民生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贵州省政府怎样利用大数据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
有人说,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岁月浓缩在7.2公里的中关村大街上。从曾经的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国家级高新区到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科技领域改革开放的桥头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980年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雏形“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成立,到2017年中关村共聚集两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321家,占据了全国1/2、全球近1/4的份额。中关村缘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有人搜集到以下资料:
材料一中关村是深化改革的“探路者”。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一批企业获得了飞跃式发展。近年来,中关村先后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三权”改革(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股权激励、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重大试点,带动形成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科技人才的政策体系。例如,中关村出入境政策,吸引了许多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的高管人才。如今,中关村有近万名外籍人才和3万多名海归汇聚。良好的政策体系下,发生在中关村的创业投资金额和案例占全国1/3强。
材料二人才、技术、资本……中关村已形成新“三驾马车”,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2017年,中关村专利申请量7.4万件,获专利授权4.3万件。全年企业累计主导创制发布标准7115项,其中,国际标准22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4000亿元,占全国的34%。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变革的助推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中关村,像百度、京东、小米、滴滴、美团等改变产业发展格局的企业不断涌现。
材料三过去几年,中关村管委会已先后在美国硅谷、加拿大多伦多、英国伦敦等10地建立了海外联络处。截至2017年底,101家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境外上市。2017年,示范区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额2895亿元,占全国60%以上。与此同时,英特尔、苹果等300多家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也集聚中关村。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关村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科技领域改革开放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