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各地文明形态千差万别,文明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这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启示是
①求同存异,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
②理解个性,呈现多元共生的局面
③相互借鉴,辩证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
④平等交流,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个重要的节日。无论富有还是贫穷,在外地的人总要千方百计回家中与家人团聚。这是因为
①民族节日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集中表达
④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看山看水看四川/四川到处桃花源/峨眉秀呀剑门险/九寨黄龙看大片/拜水请拜那都江堰/问道就问那青城山/川江号子赛龙舟/泸沽湖水洗蓝天……”有理由相信,这首《看山看水看四川》,会让更多的人喜欢四川,来四川旅游做客。由此可以看出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特点
②精神产品都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自然美景丰富了文化的内容
④人口迁徙流动促进文化传播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圈子是中国社会结构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同学圈、老乡圈、影视圈……每个圈都有特定的文化环境,并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圈子文化
①源于实践,又促进文化②既有独特性,又有局限性③由人创造,又影响着人④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召开
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京成立
③全国人大拟将房地产税立法纳入计划
④某中学组织学生假期参观故宫博物院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60年代的塞罕坝,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自1962年建场以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肩负起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与责任,克服被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以坚韧不拔的信念,以攻艰克险的执着,以永不言弃的担当,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塞罕坝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塞罕坝精神对塞罕坝人创造绿色奇迹的作用。
(3)某校高三(2)班围绕“弘扬塞罕坝精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这一主题召开班会,请你就中学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写3点发言提纲。(每一点提纲不超过12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