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成为中国民众的焦点关切。对新时期的改革,“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几乎成了各个社会利益阶层的共识。形成这一“共识”的依据是:
①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③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④辩证否定就是要创新社会发展规律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上班能拼车、在家能看病、一条微信登门洗衣……”,近年来,与互联网有关的商业、产业新业态高速发展,但“无序竞争,网络欺诈,隐私侵权”等问题也让人们对新业态产生疑惑。这要求我们
①分清主流和支流,但不忽视支流
②密切关注实际,敢于破除成规陈说
③抓重点,但也要重视解决次要矛盾
④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也要正视问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工程支撑建没团队开展了百余项试验,先后攻克了人工岛快速成岛、深埋沉管结构设计、隧道复合基础等十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申报专利400余项,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这表明
A. 实践产生新问题和提出新要求推动认识发展
B. 人类实践活动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
C. 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经过长期实践,我国原有的监督制度暴露出多头监督、彼此孤立等弊端。通过不断摸索,我国确立了监察委员会制度,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健全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起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我国完善监督体系表明
①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②社会实践为社会制度创新提供了条件
③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④革命批判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小事”中有大视野。空气质量背后跟着群众的大健康;农牧民看病问题难不难,与社会保障息息相关;垃圾处理是个“先进指标”,它的普及程度反映着绿色发展水平。习近平通过关注“小问题”了解“真情况”,揪住“小事”的改变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这告诉我们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③“小事”与“大局”往往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联
④矛盾的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决定主要方面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精确掌握地震规律并趋利避害是人类的长期追求。2018年8月,我国发射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这为地震机理研究、空间环境监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提供了新的途径。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②技术创新为人们开辟了新的认识对象
③科技进步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日益完备的工具
④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