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入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前者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否认了相对静止
B. 两者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 前者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后者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
D. 前者揭示了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后者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人工增雨”技术是指,人工制造出大量负离子,自动依附尘埃,在太阳光产生的强热上升气流作用下,携带含有负离子的尘埃微粒上升到了云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水滴,大量的水滴最终会变成云朵,化作雨滴落到地面。这一发明体现了
①人们可以超越和利用客观规律
②人们能够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
③人们能改变规律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④人们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无人成功种植蔬菜。我国某农学专家坚信,粮食作物能生长的地方一定能种蔬菜。他在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收集雨水、提高土壤墒情、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等措施,在埃塞俄比亚成功种植了大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A. ①② B. ①③ c.⑦③ C. ②④
朱熹小时候就问父亲“天上有何物”;陆九渊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有没有尽头”,并为此废寝忘食;波普尔八岁时就在思考“空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这些人后来成为大思想家与他们从小善于思考不无关系。这说明( )
A. 哲学源于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惊讶
B.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D. 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现存的东西提出质疑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形与神”、“心与物”等谁依赖谁、谁在先的问题。他们是在思考
A.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B.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问题
C. 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问题
D.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回顾上个世纪,物理学在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磁性、超导等方面的发现是信息革命的科学基础,为生物、医疗、地学、农业提供了强大的探测手段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化学、天文、材料、能源、信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它又极大地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上述材料说明
A. 各门具体科学随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B.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C. 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D. 各门具体科学与哲学研究对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