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小明看望在老家务农的爷爷,爷爷说起了他最近的“价格烦恼”:粮食丰收了,价格却下降了;常吃的降压药本来比较便宜,现在价格却涨得厉害。小明准备运用所学知识给政府提建议以解决爷爷的“价格烦恼”,可行的是
①为了防止部分药品价格畸高,政府应当将其最低限价设置为P1
②为了防止部分药品价格畸高,政府应当将其最高限价设置为P2
③为了促进粮食生产,政府应当将其最低限价设置为P1
④为了促进粮食生产,政府应当将其最高限价设置为P2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出门在网络平台上约辆车,有了闲置房可以网上短租,这些都是分享经济的现实例子。此外,技能也可以分享,厨师、医生、美容师、健身教练等为顾客提供技能服务,收取费用。这反映的经济信息有
①网上租房属于租赁消费,使房屋的价值不断增大
②为顾客提供服务而收取费用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享受资料消费可以替代生存资料消费
④分享经济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体现绿色消费观念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今年以来,美国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和争端不断升级。
针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中国官媒连发十文指出: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是一场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强权与规则之战。在零和思维和“美国优先”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操控下,凭借自身体量优势,美国以单边挑战多边、以强权挑衅规则,要求他国牺牲本国核心利益为美国不合理的诉求埋单,这种贸易霸凌主义最终只会让自己身陷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
国际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国际贸易到底怎么搞,只能由各国商量着办。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合作,不断完善现有国际规则,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促进建立均衡、共赢、包容发展的多边贸易体系,推动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美国政府的做法最终只会让自己身陷四面楚歌的尴尬境地。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比如: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为此,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意见》。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回答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意义并结合材料说明,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
材料二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此次修改后的个税法将综合所得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从以往的按月计算调整为按年计算,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5000元/月(6万元/年)。此次个税法修改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新的个税法规定,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可以在申报个税时抵扣。
2018年9月底,广东省政府酝酿取消房地产预售制度。消息一出,引发各地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调。现房销售有利于增加房地产商资金压力,抑制房地产价格不合理上涨,让房子回归是用来住的本质属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有关国家机关采取的措施是如何优化消费结构,提高居民整体消费能力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新时代东北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有诸多优势,如东北是国家确定的区域发展“四大板块”之一,可以借助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进行对接和交流合作,在南北互动中发展;可以利用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东北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大平台、大布局,实现开放中发展等。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传统装备制造业新动能不足,转型升级步伐较慢,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新产业规模较小,发展进程慢;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完全扭转等,制约着东北的振兴。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东北地区如何实现全面振兴。
2018年9月3日,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中国将与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实施产业促进、贸易便利、绿色发展等行动的“八大行动”倡议。这些措施将为非洲各国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促进中非深度合作。这一主张
①旨在彰显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
②旨在体现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有利于建设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非洲和世界
④有利于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