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二十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因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和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针对当前经济“新常态”提出供给倒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
这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制,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我国如何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每段砥砺奋进的征程,都必定有精神力量的支撑。近年来,党中央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倡导优良家风,使其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抓手;重视传统节日,让其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仁爱节、文明节,彰显了节日文化内涵,树立了节日新风;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打虎拍蝇”……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国家公祭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时代楷模发布、感动中国人物表彰,“身边好人”“寻找最美”……无数道德灯塔在全国挺立,照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星空;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大江南北蔚然成风,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同频共振。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国家是怎样“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的。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材料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有人认为,文化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经济活。文化是发展的增长极,文化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是力量,文化更是发展。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文化是力量,文化更是发展”的理解。
2018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评价机制,要求学校每学年在寒署假及平时的小长假集中安排研学旅行活动,小学3--4天,初中4一6天,高中6--8天。对此,有些家长表示支持,认为研学旅行很有意义,但有部分家长担心,若是“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旅行怕是会变成“只旅不学”。材料说明( )
①对同一个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②认识的差异根本上来自于实践的差异性
③人们的实践水平决定着人们的认识水平
④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早起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