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关于这一段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A.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
B.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过程中的质变
C.抗日战争的结束表明中国社会主次矛盾发生转化
D.中日之间的矛盾始终是1937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发问时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的观点表明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②在对立统一中事物得以发展
③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和渗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当一切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贾柯·瑞斯的经典名言告诉我们
A. 要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B.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重视量的积累
C.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回顾历史,中国出现过袁世凯和张勋的复辟,英国有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法国则有波旁王朝的复辟。这些现象集中表明
①旧事物顽强抵抗扼杀新事物
②事物发展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③要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
④有时候旧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我国政府将人权建设纳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当中,积极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将人权保障纳入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流,纳入到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这说明
①要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②要学会统筹兼顾
③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④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漫画《关键时刻》中两位主人公
①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②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该行为是静止看问题的体现
④只承认事物之间的现象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