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工智能时代正向我们大步走来。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养老、家政服务等诸多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各科技强国都相继将人工智能纳入发展战略,希望抓住这只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领头雁”。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2017年3题,“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利用作出顶层谋划和设计,明确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形成广泛共识,但仍面临不少发展瓶颈和制度瓶颈。一是过去经济注重粗放式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越积越多,在经济体内形成巨大的发展“病灶”。二是过去长期的高增长主要是追求增加产量,忽视质量和效率,产生了大量的低效GDP或低水平的过剩产能,成为经济体内部的一个大“肿块”,它们吸附了大量资源要素,却不带来产出或产出很少,与此同时,它们还挤压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空间,破坏了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三是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力资源特别是普遍劳动力的成本上升,使经济增长空间受到限制,而金融结构不合理、体制不完善则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制约经济效率的提升。这些问题不仅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且割裂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使各个产业之间、各种环节之间,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反过来又制约了高质量发展的推进。
材料二:当前,新技术、新机遇竞相出现,不断促进我国产业深化改革。以新经济为代表的创新意识与传统产业长期孕育的工匠精神相结合,打破技术、体制、观念、政策藩篱,使新旧动能融合发力,带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同频共进,打造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将新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牵住经济结构性矛盾与周期性问题交织的“牛鼻子”,将加速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传统产业模式,向轻量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并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工业物联网等技术,对流程、工艺、产业场景和要素进行颠覆性重组,改造传统经济,为实体经济注入新血液。以创业创新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提高盈利能力,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说明应如何解决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发展瓶颈和制度瓶颈。
(2)结合材料二,说明推动新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意义。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的成就--“梅花扑鼻香”,过程--“大胆去尝试”,现状--“黄金无足色”,未来--“仍须傲霜雪”。下列关于改革的论述解读正确的是
①梅花扑鼻香--要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鼓励人民适度享受
②黄金无足色--要分清改革现状的主流和支流,解决主要矛盾
③大胆去尝试--要破除僵化教条思想观念,推进改革创新
④仍须傲霜雪--要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改革问题,迎接挑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互联网群组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与沟通,但也被少数人用来传播暴力恐怖、谣言诈骗等违法违规信息,对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制定了《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规定》指出:互联网群组成员在参与群组信息交流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这里包含的哲学思想是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18年11月,世界第一例基因编辑双胞胎婴儿在深圳出生。对于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科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该项目有助于人类克服某些先天性疾病,促进基因技术发展;二是认为这一活动违背了科技伦理,有碍社会公平正义,若不严加控制会给社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科学界对人类胚胎基因的争论表明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立场、观点会影响人的认识
④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在曾经迫切需要技术人才的时代,“急学快用”取代了人文熏陶、厚积薄发,人文社会科学一度失落。伴随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实现大学最根本的育人使命,人文社会科学的滋养必不可少。全国多所著名高校提出“振兴文科”计划,强调既要培养科学家还要培养思想家,人文学科复苏之势正在到来。这说明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第一标准
②正确的认识离不开实践并能服务于实践
③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④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