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0月17日,是第五个国家扶贫日。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两年多时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入攻克最后堡垒的关键一程。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俗称闽东,过去给人的印象是“老、少、边、岛、贫”,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30多年来,宁德始终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久久为功,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扶贫先要扶志,宁德市开展“理论宣讲轻骑兵”,宁德市县乡三级成立宣讲小分队112支,宣讲员1220多名,深入基层解读党的政策;破除“安贫乐道”“等、靠、要”等落后思想,创新传播方式,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深入宣讲党的扶贫政策,讲好微故事,讲活大道理;扶志与扶智结合,宁德每年组织实施“雨露计划”等实用技术和就业培训1万多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000人以上;瞄准主攻方向、精准施策,集中优势打攻坚战,宁德建立大数据平台,确定建档立卡扶贫对象2.12万户,实行细化分类,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每年统筹2亿元惠农扶贫资金,深入实施产业扶贫、信贷扶贫等“十大工程”,组织开展春夏攻势和“百日会战”行动,并确定双月17日为进村入户“帮扶日”,推动扶贫脱贫落细落实。
(1)宁德市推动扶贫攻坚为什么能取得显著成效?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加以说明。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宁德市的脱贫之路对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启示。
(3)假如你是宁德市宣讲小分队成员,请列出三个宣讲主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务院2018年7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化流程,强化协同,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群众需求导向转变,从“线下跑”向“网上办”、“分头办”向“协同办”转变。“一次办好”能不能真正“应办即办”“说办就办”,能不能切实“一次办结”“办就办好”?山东聚焦问题精准发力,下猛药治沉疴。山东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求省级新闻单位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不积极、不到位,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闻不问、不担当不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的行政行为,坚决予以曝光。监督有声响,怠政必问责,倒逼庸懒散者立行立改,举一反三,提高办事质量和效能。2018年6月底,济南市有155人因不作为、违反工作纪律或者服务意识差,被一次性问责。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是如何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发布文章,关注巴陕高速正式开通,北向出川更加便捷。四川致力织就交通网,畅通脱贫路。凉山州雷波县将每年新增财力的30%和县内小沟磷矿矿权出让金的50%,全额配套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巴中市在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的同时,采取政策资源捆绑投入、市场资源滚动投入、社会资源吸附投入、民生资源捐赠投入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化解公路建设投入不足的矛盾。路通则百业兴。泸州市江阳区借“道”随时出售农产品;阿坝探索出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新农村发展模式;资阳市安岳县作为成渝经济区腹心,快速交通路网使经济社会驶入发展快车道;巴中市平昌县优化路网结构,带动沿线农民开办农家乐、小卖部等,每逢节假日生意火爆;便捷的道路带来南江县石墨产业、小通江河流域银耳木耳产业快速发展,农户收入稳步增加。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对四川省脱贫有哪些作用。
李宏乐高中毕业后,怀揣教育梦想,走上三尺讲台,在中条山下执教,扎根山区农村小学至今已23年,把青春、爱心全部奉献给山区的教育事业,他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家庭有困难的学生,用行动诠释了对学生的无私大爱。李宏乐的事迹告诉我们
A.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B. 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C. 要想人生有价值就要牺牲自我 D. 要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2018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海南白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可见,做出建设海南自贸区的决策
①坚持了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②符合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结果
④表明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实现全面小康还有3000万人没有脱贫,这其中大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安排外出考察路线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不怕路远,哪怕一天只看一个点,也要看到真贫。只有看到中国贫困的真实状况,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表明
①正确的决策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②决策的形成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③正确的决策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④正确决策的形成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