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积淀了丰富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警示和启迪。这体现了
①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不变
③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促使大众参与数字化文化消费;促使文化产业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促使微信朋友圈成最普及的社交应用,网络直播得到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理由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③促进文化传递、沟通、共享
④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A. ③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互联网+的时代,春节也开启了“数字时代”。打开老相册,在微信群回忆“小时候的年”,总能引起许多共鸣;回到老地方,在朋友圈晒出“各地的年俗大全”,总能激发更多欢乐。互联网为我们调制出别具一格的年味儿,让我们共享浓情中国年。这表明
①全面传承传统习俗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人们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享用文化
④传统年俗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②③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曾经的丝绸之路,是东亚强盛的象征,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集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实现沿线和各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能推动沿线各国文化的繁荣,依据是
①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交流
②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能与文化相互影响
③各国文化在交流中可以相互认同,共同发展
④各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遵循普遍的规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杭州成功召开。从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公开演讲及致辞,到《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中国元素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的文学经典,令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经济峰会辅以文化盛宴,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引起巨大反响。中国文化走上国际舞台中心
①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独立风骚,引领世界
②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增强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发现和传播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2016年11月,它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
①节气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节气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