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6年的热点新闻事件,“反转”剧情频频上演。从年末的“上海女逃离江两农村”事件,到2017年年初的“罗尔”事件和“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声援和大量支持,但随后剧情却发生了180度“大反转”。一位认为自己“上当”的网友发帖说:“前有爸爸用女儿的病情来换钱,后有妈妈撰写儿子被校同霸凌,如今这个世界,真是让人看不懂。”每一次公众事件的“反转”都消耗了大家的情感,给社会带来了负能量。其实,在信息来临时,理性的态度是:让真相先飞_会儿。这说明
①公民应将自己对社会道德法治素养的焦虑转化为习惯性的批判
②政府应积极引领社会新风尚,倡导理性的精神,加强文化建设
③社会需要理性的心态、良好的舆论环境,更需要有力的法制保障
④网民必须客观、理性、辩证、长远地看问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作为民法典的开篇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于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民法总则》与每个人的一生息息相关。我们来看其中一段内容:
下列关于《民法总则》的评论,正确的有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民法总则》的颁行说明我国加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②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不符合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对胎儿民事权利的保护,体现了对公民民主权利的尊重
④人身和财产权利会得到更多的保障,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面临当前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的现状,针对我国近年来贸易顺差规模越来越大、贸易摩擦不断,贸易条件恶化的背景,我国举办了以“新时代,共享未采”为主题的进口博览会。习总书记在博览会上指出:此次博览会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实际行动;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犬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体现了中国顺应国内消费升级,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强的趋势,培育中高端消费新增长点;推动了国内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水平。此次博览套后,中国2018年1月份的进口(以人民币计)同比增长7.8%,出口同比增长l0.2%,贸易顺差比前11个月收窄了21.10。这表明中国在扩大进口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以及进一步的对外开放,耒来中国的贸易会越来越趋于平衡。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中国进口博览会对实现共享发展,互利共赢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在我国推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应如何正确认识进口与出口的关系。
(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将巴西列为第二届进博会首批境外推介国家之一,希望巴西企业家把握机会,为明年赴华参展做好准备。假如巴西菜农业企业委托你就中国农产品市场做调研,请你写出三个方面的调研内容(要求:语言简明扼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年来,某省坚定不移推动大数据战略行动。2018年,贵州省政府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和“万企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向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以大数据的深度运用为手段,极大地提高社会话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运用大数据推进大扶贫,“精准扶贫云”实现23个部门数据实时共享交换,为贫困户精准画像,扶贫政策自动精准兑现。紧扣“融合’,选一新时代大数据发展的最大特征和价值所在,通过数据开放平台释放数据红利,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该省政府是如何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深圳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圳作为民营企业家之城,诞生了华为、腾讯、华大基因等一个个产业巨头,涌现出了任正非等一大批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企业家。据统计,民营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深圳市的70%以上。在5G技术、超导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深圳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已处于世界前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深圳民营企业更加重视产业链的多元化和垒球布局,在对外产业投资、并购重组和贸易往来中不断浮现它们的身影。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深圳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借鉴意义。
2018年12月1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落下帷幕。此次峰会在世贸组织改革、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这说明与会各国
①致力于根除国家间的利益分歧,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
②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重塑全球治理体系
③顺应时代主题,加强务实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④坚持开放合作、普惠共赢,促进全球包容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