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国家宝藏》,这两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国家宝藏》,这两年中央电视台连续推出高质量和新颖的文化类节目,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和担当。

材料一:《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推出的又一现代级节目,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光明日报》评论说,《朗读者》不是一台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节目,它是用文字、声音加故事的三位一体的文艺表现形式打造的一档全新的“慢综艺”节目。《朗读者》每期节目以一个主题词作为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真实故事,通过朗读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把观众带入情景之中,震撼心灵,不仅是“我读你听”,更多的是一起分享,是情感的互动。《朗读者》节目里,真正打动人的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人生故事激发的正能量,以及朗读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理想和美好道德。《朗读者》能够赢得观众,归根到底靠的还是节目的高品质和思想内涵。

材料二:往事越千年,每一件文物都有传奇的前世今生,它们是生活在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密码,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纪录片《国家宝藏》通过展示故宫博物院等九大博物馆的27件镇馆之宝,用多样化的舞台表演结合综艺表现手法来讲述这些顶级文物的前世今生,融入家国情怀、展示文化自信,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这一节目的成功,得益于创作团队的精心打磨,得益于舞美,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得益于内部9个外景摄制小组的精诚合作,得益于邀请的明星和素人守护者的精彩演绎。《国家宝藏》做到了“让国宝活起来”,成功联结起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打开中华文明的磅礴格局,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把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独特价值贡献给了世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朗读者》节目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创新。

(2)有人认为:“文物只能代表历史,无法面向未来。”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有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驳斥。

(3)请你就综艺节目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1)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朗读者》立足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创新。②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既要关注密切变化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观念,又要敢于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朗读者》打破了传统综艺类节目固有形式,以真实的故事和情感的互动赢得观众青睐。③创新促进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央视系列节目的推出,展现了主流媒体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和担当,增强了文化自觉和自信。 (2)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历史代表着过去,和未来存在差异,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更好面向未来。④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以斗争为前提,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文物承载着历史,更是我们面向未来发展的文化土壤,我们要从中汲取先人智慧,指引我们创造新的辉煌。 (3)示范:①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不断推动文化创新;②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承接。 【解析】 本题属学科综合类试题,主体是哲学知识,暗含着文化生活知识,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分析试题情境的能力,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学科知识。第1问,知识范围限定为“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设问指向《朗读者》节目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创新,能力层级要求为“说明”,可参照体现类试题解答。第2问,知识范围限定为矛盾基本属性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驳斥“文物只能代表历史,无法面向未来。”考生可结合材料与教材知识,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坚持理论与材料一一对应,进行驳斥。第3问,建议类试题,考生抓住材料主旨,结合试题设问,联系哲学与文化生活两个模块知识,发散性地提两条建议,但要体现学科的特点。 第(1)问,首先要确定“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有哪些,然后运用已知的知识分析材料。结合材料分析,可用的知识点有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社会作用。具体来说,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其方法论是树立创新意识,可以延伸,立足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材料发现,《朗读者》立足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结合材料,《朗读者》打破了传统综艺类节目固有形式,以真实的故事和情感的互动赢得观众青睐;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结合材料,中央电视台连续推出高质量和新颖的文化类节目,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和担当,个个经典的人生故事,朗读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理想和美好道德,增强了听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2)问,限定的知识点矛盾的基本属性有关知识,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有关知识,这就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然后结合材料二,驳斥“文物只能代表历史,无法面向未来。”这一观点,因此,对于材料二可以采取概括法概括其主旨,或者概括出几个层次作为驳斥的依据。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前世今生”、“历史”与“未来”,我们的民族文化有过辉煌,也有过衰败,我们的文物更是存在着利用与保护的矛盾;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历史与未来,过去与现在,有着巨大的差异,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历史代表着过去,和未来存在差异,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更好面向未来;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以斗争为前提,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文物承载着历史,更是我们面向未来发展的文化土壤,我们要从中汲取先人智慧,指引我们创造新的辉煌。 第(3)问,本题属于建议类主观题,要抓住材料主题,结合试题设问,联系教材知识,运用学科性语言作答,体现政治学科的特点,如时效性、指导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阶段。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的冲刺期,必须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坚持精准扶贫、精淮脱贫,要研究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把握区域和个体因素的差异,对有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不同类型的贫困尸,逐户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指施,做到措施精准;要改变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杜绝“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等问题的发生,要将国家的扶贫政策和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精准扶贫政策的正确性。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事物发展的状态”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规划》内容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大桥设计坚持“就高不就低”原则,即大桥建设的每项要求均采用内地、香港和澳门三地中的最高标准,如大桥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打破了国内大桥的“百年惯例”,可抵御8级地震、16级台风、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大桥穿越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桥建设坚持绿色理念,实现了环境“零污染”和白海豚“零伤亡”“不搬家”。大桥艺术构思独特,采用“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大桥全路段呈S形曲线,桥墩的轴线方向和水流的流向大致取平,既减少桥墩阻水率,又提升行车安全,还提升了建筑美观度。主体工程设计中包含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风帆”桥塔寓意扬帆远航;“中国结”桥塔寓意着三地文化交融,共创粤港澳大湾区美好未来;“海豚塔”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从设想到图纸,从开工到建成,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克服许多世界级难题,凝聚起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磅礴力量,面向世界,集成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创下多项世界之最,极大地激发了民族自豪感,最终将大桥打造成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世纪工程”。

港珠澳大桥设计充满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反映了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思维和存在的对立

D. 共性和个性的对立

 

查看答案

最近中宣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一一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闸释与广泛传播。12集精良制作及名家的经典释义和思想解读,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思想相映生辉。对下列习近平引用过的名句所包含哲理揭示正确的是

①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一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②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一一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

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一要重视实践,求真务实

④堤溃蚁孔,气泄针芒一一要重视事物的质变,把握机遇促进飞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