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将个人的写作追求与更高层次的国家理惩紧紧相连,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风骨。改革开放让中国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人们有共同的目标——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对人民负有责任、对社会负有使命是改革开放后一代作家的自觉追求。已是古稀之年的冯骥才,从1979年《雕花烟斗》第一次获奖,四十年来,他马不停蹄地奔走在时代号召的前列。他用笔尖书写市井民俗的歌谣,他的双脚沾满古老村落的尘泥,把做“人民的代言人”作为自己的使命,将时代情怀与社会关切融为一体。他说:“日新月异的崭新社会为我提供了浩瀚的素材,丰富了我的视野,也使我充满想象力,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我更充分地认识了人,包括人的性格、命运、愿望、理想,让我努力思考,自由袁迭,进而深刻地认识生活的本质,谱写最真挚的人间情感。这是每个人都能创造无限可能的时代。”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学工作者怎样才能在创作上刨出无限可能。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创造与实现的知识,说明冯骥才先生的事例对我们人生发展的启示。
(3)在风云变幻的大时代,请你为准大学生如何深刻把握生活的本质提出三点建议。
材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应如何解决乡村最突出的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快速发展,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在多个场合阐述了我们党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廓清了迷雾,极大鼓舞了民营企业的创业创新热情。
材料二2018年我国政府将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民阃投资。第一,继续大力清理针对民间资奉准八的不合理限制,逐步消除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各类门槛,取消和减少阻碍民间投资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的附加条件,下更大力气破除各类隐形壁垒,解决好民间投资“不能投”的问题。第二,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建立分层次的项目投融资对接机制,研完推广有关地方建立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做法,鼓励地方设立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支撑,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民营企业,解决好“融资难融资责”的问题。第三,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特剐是政务诚信建设力度,开展产权保护领域政务失信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落实好减税降费措施,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解决好“不愿投不敢投”的问题。第四,推动涉及产权保护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甄别纠正工作取得更大突破,推动地方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问题,增信心、稳恒心,提升民间投资的“安全感”。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国家是如何推动民间资本发展的。
2018年3月22日,美国政府根据《贸易法》301条款对中国实施经济制裁,这对中国既是严峻挑战,同时也是又一次倒逼改革、激励前进的机会。然而,中美建交40年来,双方关系一直起起伏伏,有过激烈对立,但每次都能云开雾散,回归正常对话与合作。这体现了
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的积累过程
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④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
A. ④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依托浩坤湖的山山水水,百色市大力推进旅游开发,利用当地特色桃花酒、簸箕宴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将人文寄情于山水,将美景转化为财富,不但吸引了大批游客,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这说明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任意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②联系是客观的,可以依据固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③人发挥能动性,就可以建立有利于自身的联系
④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人的意识
①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②派生出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③决定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④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